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;
露营作为一种短时的户外生活方式,近几年受到了许多青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,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具身记录和展演露营过程,围绕露营空间进行内容生产活动,极大丰富了露营的数字记忆实践。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,采用扎根理论,选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过露营的群体,围绕记忆的空间化建构展开调查研究,提炼出“物理空间的媒介呈现”“精神空间的意义传递”和“媒介空间的关系表达”三个核心范畴。研究认为,社交媒体上露营记忆的建构是以实体空间为载体、精神空间为表征、社会空间为连接的媒介化生产,形塑出了新型交往空间和社会关系。
38 | 0 | 13 |
下载次数 | 被引频次 | 阅读次数 |
(1)孙志鹏:《青年“精致露营”现象的流行表征、时代成因与多维功能》,《思想理论教育》2023年第9期,第102页。
(2)王辉:《户外营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重要赛道》,《中国体育报》2023年11月9日,第7版。
(3)[德]哈拉尔德·韦尔策:《社会记忆:历史、回忆、传》,季斌、王立君、白锡堃译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7年,第4页。
(4)李泽厚:《美学四讲》,合肥:安徽文艺出版社,1999年,第494-495页。
(5)段义孚:《逃避主义》,周尚意、张春梅译,台北: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,2014年9月,第177页。
(6)杨芬、丁杨:《亨利·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思想探究》,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》2016年第10期,第184页。
(7)Dean MacCannell,Staged Authent icity: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,Chicago: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,1973,pp.589-603.
(8)[美]约瑟夫·坎贝尔:《英雄之旅》,黄钰苹译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2017年,第198-199页。
(9)[美]雷蒙·威廉斯:《乡村与城市》,韩子满、刘戈、徐珊珊译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3年,第395页。
(10)张敦丽:《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基本思想概述》,《品位·经典》2021年第5期,第26-29页。
(11)唐妤婧:《意境论在电影布景中的应用与发展》,《电影评介》2020年第19期,第95页。
(12)胡友峰:《自然美理论重建的知识学考察》,《厦门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2024年第4期,第130-141页。
(13)Henri Lefebvre,The Production of Space,Oxford:Wiley-Blackwell,1991,p.66.
(14)邵培仁、杨丽萍:《媒介地理学: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》,北京: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10年,第287页。
基本信息:
DOI:10.19544/j.cnki.bmyj.2024.0002
中图分类号:G206;G895
引用信息:
[1]孙韫琦.社交媒体上露营记忆的异质空间建构[J].北方传媒研究,2024(06):76-79+91.DOI:10.19544/j.cnki.bmyj.2024.0002.
基金信息:
吉首大学2023年12月校级课题“媒介与记忆:社交媒体平台中露营实践的展演和互动研究”(编号:Jdy23149)